Koyaanisqatsi

Koyaanisqatsi (from the Hopi language), 1982,在英譯上我們可解釋為瘋狂的生活,生活失衡、動盪或瓦解。 每過一段時期,人們總是需要另一種方式的生活型態來改變現狀,是吧?嚮往過去的人事物和景致文化,雖已不在了,但仍感到特別的美麗,愛到想要模擬仿造一番,即使它並不真實,也感到無限回味。

Koyaanisqatsi 的導演為Godfrey Reggio,配樂是由音樂家Philip Glass作曲。Koyaanisqatsi 在Wikipedia上是這樣描述的: 主要由美國各地城市和許多自然景觀的慢動作和延時鏡頭組成。視覺音詩既不包含對話,也不包含有聲的敘述。它的音調是由圖像和音樂的並置決定的。Godfrey Reggio雷吉奧解釋了對話的缺乏,他說:“這些電影沒有文字並不是因為缺乏對語言的熱愛。這是因為,在我看來,我們的語言處於一種巨大的屈辱狀態。它不再描述世界,我們生活的地方。在霍皮語中,koyaanisqatsi 一詞的意思是“失去平衡的生活”。

Koyaanisqatsi 對於我,無論再看過了幾遍,它就一次又一次的,驗證了它是音樂與影像創作的最佳典範和經典先例!從好萊塢蓬勃發展之時的當代城市街頭、視覺與流行文化,廣大的自然生態景觀、勞動力生產與重工業之下的人類發展型態,到國際間的太空競賽...等等。我們不僅看到了人類與西方世界的文化發展歷史,在這部電影裡我們更看到了許多當今電影和配樂所延續的創作傳承。

天啊!Hans Zimmer已經夠強大了! 無論看到什麼厲害的電影,當中的配樂就很有可能是他!Interstellar 星際效應當中的Organ旋律與太空、時空的關係,在我的心中產生無比的影響!心裡一直不斷的想到似乎在Koyaanisqatsi 的電影尾端也有著這樣的影子,但我沒有立刻去印證,因為還不停的重複聽著Interstellar原聲帶,邊想著劇情編排和Hans Zimmer的編曲魅力。回顧在Koyaanisqatsi - Prophecies 的尾聲,當太空梭啟動之時,那巨大發射器所噴發出的烈焰與共震煙塵佔據了整個畫面,升空後的火光漸漸在空中像似斑點,越來越遠,直到殞落。

談到太空,就是要Organ!

我習慣在電影的劇情畫面與動作細節中,尋找和學習關於聲響所要表達與呼應的情緒氛圍,例如在一個監聽攝錄的訊問場景,鏡頭只帶到胸至下半身,畫面的呈現方式很清楚的能夠引導觀眾去感受在被訊問下的不確定感,被訊問者在回答問題前那褲子正騷動著,那布料與木椅的摩擦聲表達著內心的焦慮和緊張。而有些電影的情境,不一定是用聲音與配樂來呼應的,Christopher Nolan 所執導的TENET(天能)中,都卜勒效應(Doppler effect)- 光波時而紅或藍,穿梭於時空也出現了很多的reverse特效,而在這敘事上的前因後果,我們不禁也陷入了一場邏輯崩潰!會提到TENET(天能)這部電影,就是因為在Koyaanisqatsi 裡那些走在街道人們的reverse效果。我沒有深入研究過攝影,但智慧型手機的問世,方便了我們能快速的隨手使用Time Lapse, Slow Motion,原來技術的演變帶給我們生活的,是這麼一回事!

說到空拍俯瞰的電影紀錄片,身在台灣的我們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 齊柏林導演,從空照攝影到空拍導演, 齊柏林導演不僅讓我們<看見台灣>的美與大自然的生態演變,為了記錄下台灣的美,他的冒險精神更是永遠的深植於台灣這片大地與人們心中。而在Koyaanisqatsi之中所呈現的空拍俯瞰景色,也正是我在觀賞<看見台灣>後所再一次追溯到的拍攝風格呈現 (1982年耶… 當時我-1歲)。

在現今的數位編曲時代,橫向時間軸,由左到右的延伸發想,不斷的努力創新,創造自我、做自己!或是盲目、頭也不回的往下走。在懵懂時期,總是聽到看到許多人說著:要找參考!要找參考!更明確的說,參考跟抄襲完全是兩碼子事!在編曲方向上我們需要研究及尋找合適的各類風格方向,它不僅是成功的市場先例,接著,你能夠做出什麼足以代表自己?而在技術層面上,參考來源更是聲音工業標準的重要依據之一,在各個平台下的聲音標準和動態展現又是如何?這些都是我們需要不斷學習精進的地方。

最後分享在YouTube 上一篇有關於Hans Zimmer編曲特質的分析,影片中提到了一些可能的創作參考方向,我想這無關真實與否,音樂與音樂之間一定都會有所聯結,最重要的依然是如何創造出真實的自己!

Koyaanisqatsi, also known as Koyaanisqatsi: Life out of Balance, is a 1982 film directed by Godfrey Reggio with music composed by Philip Glass and cinematography by Ron Fricke. The film consists primarily of slow motion and time-lapse photography of cities and many natural landscap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The visual tone poem contains neither dialogue nor a vocalized narration: its tone is set by the juxtaposition of images and music. In the Hopi language, the word Koyaanisqatsi means 'crazy life, life in turmoil, life out of balance, life disintegrating, a state of life that calls for another way of living', and the film implies that modern humanity is living in such a way. The film is the first in the Qatsi trilogy of films: it is followed by Powaqqatsi (1988) and Naqoyqatsi (2002). The trilogy depicts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nature, and technology. Koyaanisqatsi is the best known of the trilogy and is considered a cult film.

參考來源:wikipedia, IMDb, YouTube, Apple Music

Previous
Previous

尋找屬於自己的Style, My home studio

Next
Next

Max Richter's SLEEP